月季花(學名:Rosa chinensis Jacq.):被稱為花中皇后,又稱“月月紅”,是常綠、半常綠低矮灌木,四季開花,一般為紅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黃色,可作為觀賞植物,也可作為藥用植物,亦稱月季。
中國是月季花的原產地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和甘肅等省的山區,尤以上海、南京、南陽、常州、天津、鄭州和北京等市種植最多。
有三個自然變種,現代月季花型多樣,有單瓣和重瓣,還有高心卷邊等優美花型;其色彩艷麗、豐富,不僅有紅、粉黃、白等單色,還有混色、銀邊等品種;多數品種有芳香。月季的品種繁多,世界上已有近萬種,中國也有千種以上。
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內向外,呈發散型,有濃郁香氣,可廣泛用于園藝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適應性強,耐寒、耐寒,不論地栽、盆栽均可,適用于美化庭院、裝點園林、布置花壇、配植花籬、花架。
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種花籃,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藥。也有較好的抗真菌及協同抗耐藥真菌活性。紅色切花更成為情人間必送的禮物之一,并成為愛情詩歌的主題。
月季原產于中國,有二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神農時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漢朝時宮廷花園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時更為普遍。由于中國長江流域的氣候條件適于薔薇生長。
所以中國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一帶。中國的六朝南齊(公元497—501年)詩人謝眺有《詠墻薇》詩句描述薔薇花為紅色。
月季花是直立灌木,高1-2米;小枝粗壯,圓柱形,近無毛,有短粗的鉤狀皮刺。小葉3-5,稀7,連葉柄長5-11厘米,小葉片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5-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
邊緣有銳鋸齒,兩面近無毛,上面暗綠色,常帶光澤,下面顏色較淺,頂生小葉片有柄,側生小葉片近無柄,總葉柄較長,有散生皮刺和腺毛;托葉大部貼生于葉柄,僅頂端分離部分成耳狀,邊緣常有腺毛。
月季花在園林綠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月季在南北園林中,使用次數是最多的一種花卉。月季花是春季主要的觀賞花卉,其花期長,觀賞價值高,價格低廉,受到各地園林的喜愛??捎糜趫@林布置花壇、花境、庭院花材,可制作月季盆景,作切花、花籃、花束等。
月季因其攀援生長的特性,主要用于垂直綠化,在園林街景,美花環境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如能構成賞心悅目的能道和花柱,做成各種拱形,網格形,框架式架子供月季攀附,再經過適當的修剪整形,可裝飾建筑物,成為聯系建筑物與園林的巧妙“紐帶”。
可以做成延綿不斷的花籬、花屏、花墻、用于機關、學校、居民小區、城區廣場等地方,不僅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還能大降低周圍地區的噪音污染,緩解火熱夏季城市的溫室效應。
月季花還是吸收有害氣體的能手,能吸收硫化氫、氟化氫、苯、苯酚等有害氣體,同時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因此月季花也是保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良好花木。
月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弱勢地位,但新的考古發現,月季花是華夏先民北方系--相當于傳說中的黃帝部族的圖騰植物。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月季被譽為“花中皇后”,而且有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花香悠遠。
原產中國,早在漢代就有栽培,唐宋以后更是栽種不絕,歷來文人也留下了不少贊美月季的詩句。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晚開春去后,獨秀院中央”的詩句。
宋代詩人蘇東坡詩云“花落花開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牡丹最貴惟春晚,芍藥雖繁只夏初,惟有此花開不厭,一年常占四時春” 。 北宋韓琦對它更是贊譽有加:“牡丹殊絕委春風,露菊蕭疏怨晚叢。何以此花容艷足,四時長放淺深紅。”
十八世紀,中國月季由印度傳入歐洲,以后經過育種家與當地薔薇反復雜交,終于在1867年培育成雜交茶香月季,很快就風行全世界,作為幸福、美好、和平、友誼的象征,深受人們喜愛,一些國家把它選為國花。
月季花花語:
紅月季表示純潔的愛,熱戀或熱情可嘉、貞節等,人們多把它作為愛情的信物,愛的代名詞,是情人節首選花卉,紅月季的蓓蕾還表示可愛。白月季寓意尊敬和崇高,在日本,白玫瑰(月季)像征父愛,是父親節的主要用花。
粉紅月季表示初戀;黑色月季表示有個性和創意。藍紫色月季表示珍貴、珍稀。橙黃色月季表示富有青春氣息、美麗。黃色月季表示道歉(但在法國人看來是妒忌或不忠誠)。綠白色月季表示純真、儉樸或赤子之心。雙色月季表示矛盾或興趣較多。三色月季表示博學多才、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