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菊(學名:Bellis perennis L.),又名馬頭蘭花、延命菊,春菊、太陽菊等。是菊科雛菊屬植物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厘米左右。雛菊原產于歐洲。
原種被視為叢生的雜草,開花期在春季。雛菊在能夠渡夏的寒冷地區可以進行分枝繁殖。早春開花,生氣盎然,具有君子的風度和天真爛漫的風采,深得意大利人的喜愛,因而推舉為國花。
生長習性:小雛菊雛菊性喜冷涼氣候, 忌炎熱。喜光, 又耐半陰,對栽培地土壤要求不嚴格。種子發芽適溫22-28℃,生育適溫20-25℃。西南地區適宜種植中、小花單瓣或半重瓣品種。中、大花重瓣品種長勢弱, 結籽差。
小雛菊的繁殖方式:小雛菊可采用分株、扦插、嫁接、播種等多種方法。 嫁接法和播種法,技術要求條件高,繁殖過程比較繁瑣,沒有高超的削切、嫁接技巧及良種的選擇、人工授粉等技術,很難繁殖成功。這兩種繁殖方法,也只有需要大量育苗時,在苗圃中進行,家庭養菊,一般多采用分株法和扦插法來進行繁殖。
種子繁殖:南方多在秋季8-9月份播種,也可春播,但往往夏季生長不良。北方多在春季播種,也可秋播,但在冬季花苗需移入溫室進行栽培管理。由于雛菊的種子比較小,通常采取撒播的方式。
但播種苗往往不能保持母株的特征。播種前施足腐熟的有機肥為基肥,并深翻細耙,做成平畦。用細沙混勻種子撒播,上覆蓋細土厚0.5厘米左右,播種后覆蓋遮陽網并澆透水。播后保持溫度在28℃左右,在早春陰冷多雨時覆蓋塑料薄膜,以保持土壤濕度和溫度。
澆水宜細噴,以防土壤表層板結。約10天后小苗出土,揭去遮陽網或塑料薄膜,在幼苗具2-3片時即可移栽到大田。菊花菜可直播,在中國南方2月即可播種,在北方寒冷地區于4月上旬方可播種,每畝用種量約0.2千克。
分株繁殖:由于實生苗變異較大,對于一些優良品種可采用分株法繁殖,但生長勢不如實生苗,且結實差。在3月中下旬可將老茬菊花菜挖出,露出根頸部,將已有根系的側芽連同老根切下,移植到大田中。分株繁殖在萌發新梢時進行較適宜。
扦插繁殖:在整個生長季節均可進行扦插繁殖,以4-6月扦插的成活率最高。苗床最好用新土混入經堆漚腐熟的有機肥。剪取具3-5個節位、長8-10厘米的枝條,摘除基部葉片,入土深度為插條長的1/3-1/2。扦插后保持功床濕潤,忌澇漬,高溫季節需遮陰,而在溫度較低時可搭塑料薄膜拱棚保溫保濕。一般15天后可移植到大田。
小雛菊的病害防治
苗期猝倒?。?/strong>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后均可發病。未出土時發病,胚莖和子葉腐爛;出土后幼苗發病,幼莖基部初呈水漬狀病斑,后變褐色,縊縮成線狀,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時子葉尚未凋萎,仍為綠色。高溫高濕時,病株附近表土可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
灰霉?。?/strong>灰霉病病苗色淺,葉片、葉柄發病呈灰白色,水漬狀,組織軟化至腐爛,高濕時表面生有灰霉。幼莖多在葉柄基部初生不規則水浸斑,很快變軟腐爛,縊縮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爛枯萎病死。
褐斑?。?/strong>真菌性病害,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部蔓延,初期為圓形或橢圓形,紫褐色,后期為黑色,直徑為5-10mm,界線分明,嚴重時病斑可連成片,使葉片枯黃脫落,影響開花。
炭疽?。?/strong>該病侵染雛菊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后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防治方法: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噴施針對性藥物加新高脂膜,大大提高農藥的有效成分率,不怕太陽暴曬蒸發,能調節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栽培時應避免密植,盡量保持通風、透氣、光照充足的涼爽環境條件,否則會造成植株細弱徒長。保持清潔,發現受感染的植株、葉片,必須隨時摘除清理。病害發生時,立即采取藥劑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