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王豬籠草(Nepenthes rajah)是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和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Sabah)的坦布幼昆山(Mount Tambuyukon)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馬來王豬籠草僅生長在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并且長期潮濕的地區。

馬來王豬籠草生長于海拔1500~2650米范圍內,因此被歸為高地或中地豬籠草。由于馬來王豬籠草分布地區的狹小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并列入《瀕危物種貿易公約附錄I》中。

所有的豬籠草捕蟲籠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捕蟲籠包括籠身和防止雨水進入的籠蓋。在籠口特化的環狀結構稱為唇(只有無刺豬籠草(N. inermis)的上位籠缺失唇)。在下位籠的前方有一對翼,這大概是為了方便地面的昆蟲爬到籠口處。所以,對于多捕食飛蟲的上位籠,它的翼通常是不明顯或缺失的。

形態特征:馬來王豬籠草的葉片從莖部規律的長出。葉片連接到莖的結構稱為葉柄。每片長而窄的葉片的末端都有籠蔓。在籠蔓尖端是一個可以發育成捕蟲籠的小芽。捕蟲籠與普通植物的葉子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捕蟲籠被看作是一種變態葉。而我們看到的和普通植物葉片一樣的部分其實是豬籠草的葉柄。

馬來王豬籠草的葉子達到一定大小后是非常獨特的。葉片的質地堅韌并且邊緣呈波浪狀。當有籠蔓和葉柄襯托時,葉片呈典型的盾形。除了圓盾豬籠草(N. clipeata)外,馬來王豬籠草的這一特點要明顯于其他的豬籠草。

籠蔓從距離葉尖約5cm處的葉片下表面伸出,長約50cm。每片葉片有3~5個縱向葉脈,并分出若干分支至葉片外緣。葉片為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0cm,寬≤15cm。

生長習性:馬來王豬籠草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2650米的地區,為高山或亞高山植物。在其海拔分布范圍的上界,夜間溫度可接近冰點,日間溫度極少超過25℃。夜間溫度極具降低,夜間空氣相對濕度則會顯著升高,從65%至75%上升至95%以上。

因該海地地區的環境條件極端,常遭受到強風、大雨及烈日的考驗,植被都非常矮小且生長緩慢。山地森林上部相對開闊的植被區與低海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溫度和濕度變化。

其變化幅度主要決定于云層覆蓋的程度。在少云的看情況下,溫度將驟升,濕度驟降,光照水平極高。當云層重新覆蓋時,溫度和光照水平下降,而濕度將升高。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約3000毫米。

馬來王豬籠草的栽培技術

環境因素:馬來王豬籠草為高山植物或亞高山植物,其生長于海拔1500米至2650米處。因此,其環境日間溫暖,溫度為25至30℃,夜間涼爽,溫度為10至15℃。

但要注意的是,在合理范圍內對馬來王豬籠草最重要的并不是溫度本身,而是溫差。其需要相當低的夜間溫度,溫差需達10℃以上。若不能提供這樣的條件,其幾乎會在一段時間后死亡,即使存活下來其大小也會受到限制。

此外,馬來王豬籠草與其他豬籠草一樣,需要一個高濕的環境。最佳相對濕度通常被認為應在75%以上,夜間可達90%。但馬來王豬籠草不能耐受濕度的劇烈波動,尤其是在其幼年時期,相對濕度不能低于50%。使用超聲波加濕器可以很容易的控制空氣濕度。

在其原生地,馬來王豬籠草生長于開闊地區,其直接暴露于陽光下。因此人工種植也需要高強度的光照。為了滿足植株的光照需求,許多種植者都使用500至1000瓦的鹵素燈提供光照,光源距離植株應為1至2米,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據條件的不同,種植者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光源及自然光。但僅赤道地區的自然光強度才能滿足植株的需求。

基質及水分:純長纖維泥炭蘚是栽培馬來王豬籠草的優良盆栽基質。但由泥炭、珍珠巖、蛭石、砂、火山巖、浮石、蕨類植物纖維、樹皮及園藝木炭組成的基質也可以得到同樣好的效果。盆栽基質應排水良好,不能壓實。根部附近的泥炭蘚有利于保持水分。泥炭蘚在種植前應徹底浸泡。

已經注意到,相對于豬籠草屬中的其他物種,馬來王豬籠草可產生非常發達的根系。因此,應使用大盆種植以滿足根系的正常發育。這也減少了因移盆時可能導致植株死亡的根系損傷。

應使用礦物質含量較低的軟水澆灌。其可減少土壤中礦物質的沉積。總溶解固體的理想含量應低于100ppm。可使用反滲透水或蒸餾水。澆水應定期,但植株不能浸于水中,否則可導致根腐病。

喂食與施肥:馬來王豬籠草為食蟲植物,因此其可通過捕獲昆蟲等動物以補充土壤中礦質元素的不足,如氮、鉀等。但這在人工栽培中并不是必須的。商業苗圃試驗顯示,微量元素溶液可給葉片增色,但仍需更多的研究來證明。

普通的氮磷鉀肥被發現會促進病原體繁殖,危害植株健康。因此,通常不提倡使用化肥。馬來王豬籠草生長緩慢。在最佳條件下,馬來王豬籠草從幼苗至開花約需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