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丁香別名洋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灌木或小喬木,高3-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葉柄、葉片兩面、花序軸、花梗和花萼均無毛,或具腺毛,老時脫落。小枝棕褐色,略帶四棱形,疏生皮孔。原產東南歐。華北各省普遍栽培,東北、西北以及江蘇各地也有栽培。
歐丁香喜光,稍耐陰,耐寒亦耐干旱,有較強的抗逆性。原產歐洲,中國各地有栽培。在栽培上采用播種繁殖,也可分株,移栽易成活。用于庭院觀賞、叢植。作為一種優秀的園藝品種可以美化景觀,也可作為切花。
歐洲丁香原產歐洲,烏克蘭以西、喀爾巴阡山及整個巴爾干半島。分布區北到阿爾卑斯山的特蘭斯瓦尼亞高原,西到蓋爾茨高溫奈,南到奧林普山(希臘的奧林匹斯山脈),東至羅多彼山(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多生于海拔1200米的向陽山坡,常與白蠟屬及衛矛屬等的落葉樹木混生,有很強的抗逆性能。
形態特征:歐丁香為灌木或小喬木,高3-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葉柄、葉片兩面、花序軸、花梗和花萼均無毛,或具腺毛,老時脫落。小枝棕褐色,略帶四棱形,疏生皮孔。
葉片卵形、寬卵形或長卵形,長3-13厘米,寬2-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寬楔形或心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3厘米。圓錐花序近直立,由側芽抽生,寬塔形至狹塔形,或近圓柱形,長10-20厘米;
花序軸疏生皮孔;花梗長0.5-2毫米;花芳香;萼齒銳尖至短漸尖;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長0.8-1.5厘米,直徑約1厘米,花冠管細弱,近圓柱形,長0.6-1厘米,裂片呈直角開展,橢圓形、卵形至倒卵圓形。
先端略呈兜狀,或不內彎;花藥黃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1(-2)毫米處,稀伸出。果倒卵狀橢圓形、卵形至長橢圓形,長1-2厘米,先端漸尖或驟凸,光滑。歐丁香為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習性:歐丁香喜光,稍耐陰,耐干旱,耐寒。有較強的抗逆性。原產歐洲,中國各地有栽培。在栽培上采用播種繁殖,也可分株,移栽易成活。歐丁香為多生于海拔1200米的向陽山坡,常與白蠟屬及衛矛屬等的落葉樹木混生,有很強的抗逆性能。
歐丁香的栽培技術:栽植歐丁香的適宜時期是在早春植株萌動前或處于休眠狀態時進行裸根移栽。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的解凍情況,一般以3月上中旬移栽為宜。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必須秋季挖苗,也必須在晚秋落葉后休眠期進行。
露地栽培的丁香花,在生長季節不需特殊管理,只要把握住適當灌溉、施肥、修剪等幾個環節,就可促使栽培的丁香花生長發育良好,花序繁盛,花色鮮艷,表現出良好的觀賞特性。歐丁香的修剪時期,以在早春樹液流動前或剛開始流動時為好
在北京及華北地區,4-6月是氣候干旱和高溫時期,同時也是丁香花盛花和新枝生長旺盛季節,此時每月需對植株澆灌2-3次透水;7月以后進入雨季,這時要停止人工灌溉,并注意排水防澇。從10-11月到入冬前要灌3次透水,灌水后要松土,使植株及土壤中水分充足。
歐丁香花定植之后,一般可以不施肥或僅施少量的肥。在開花后施用適量的磷、鉀肥及少量氮肥是有利于丁香花植株生長發育的。施肥時,可根據植株大小采取穴施,即在距干30-50厘米處為半徑,圍繞植株挖一圓形、深l0-15厘米的淺穴,將肥料均勻撒入,然后培土覆蓋,施肥后澆灌透水1次,并及時松土保墑。
歐丁香的文化背景
歷史意義:洋丁香,公元5世紀,在科西嘉島殉教的圣茱利亞之花。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圣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這因循于教會在紀念圣人時,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所致!
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便將366天的圣人分別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謂的花歷。當時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歐地。
而南歐屬地中海型氣候,極適合栽種花草。屬于木犀科的洋丁香,所代表的圣人是公元5世紀,抵死不向異教妥協的少女-圣茱利亞,其最后在科西嘉島殉教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