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sp),屬杜鵑花目,杜鵑花科常綠灌木,最早在荷蘭、比利時育成,是中國杜鵑與歐洲杜鵑經過反復雜交選育而成的,其中以春鵑為多。因最初在比利時繁殖推廣最多,故又名“比利時杜鵑”。

杜鵑花株形矮壯,花形、花色變化大,色彩豐富,是杜鵑花中最美的一類。也是世界盆栽花卉生產的主要種類之一。在歐美的花店、超市和家庭中到處可見比利時杜鵑,栽培十分普遍。

形態特征:西洋杜鵑為總狀花序,花頂生,花冠闊漏斗狀,花有半重瓣和重瓣。品種很多。西洋杜鵑的花形大小不一, 大的像月季花一般大,小的像石榴花,透亮艷麗,花色多變,具有同株異花、同花多色的特點。

花瓣有單瓣、復瓣和重瓣,姿態各異,有狹長、圓闊、平直、波浪、 皺邊和卷邊等?;ㄉ写蠹t、紫紅、黑紅、洋紅、玫瑰紅、橘紅、桃紅、肉紅、白、綠以及紅白相間的各種復色,真是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品種繁多。

生長習性:西洋杜鵑喜溫暖、濕潤、空氣涼爽、通風和半陰的環境。要求土壤酸性、肥沃、疏松、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夏季忌陽光直射、應遮陽,常噴水,保持空氣濕度。西洋杜鵑適宜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良好。盆栽土壤用腐葉土、培養土和粗沙的混合土,pH在5~5.5為宜。

西洋杜鵑的栽培技術

扦插繁殖:通常在5~6月進行。選擇半成熟嫩枝為好,插條長12~15厘米,去掉基部2~3片葉,留下頂端葉片并剪去一半,插于盛腐葉土或河沙的插床中,扦插的深度為插條的一半,插后壓實,保持濕度,約40~50天開始愈合,60~70天逐漸生根。如插條用0.2%吲哚丁酸溶液浸蘸基部1~2秒,可提高生根率。

壓條繁殖:于4~5月進行,用高空壓條法。選擇2~3年生成熟枝,在離頂端15~20厘米處用利刀進行環狀剝皮,環寬1.5厘米,用塑料薄膜包扎,用苔蘚或腐葉土填塞,并保持濕潤,約4~5個月愈合生根,根系多剪下可直接盆栽。

嫁接繁殖:以梅雨季節為好。常用生長勢旺的2年生毛杜鵑為砧木,接穗用生長健壯、當年萌發的比利時杜鵑嫩枝為好。以枝接為主,切口長3厘米,取接穗8~10厘米,留頂端2片葉,并剪去一半,削成楔形,長3厘米,插入砧木,綁扎保濕,50天后愈合,成活率高。

播種繁殖:4月春播。種子細小,播種土需消毒,發芽適溫22~24℃,采用室內盆播,播后不需覆土,只需輕壓一下。約10~15天發芽,幼苗生長緩慢,待幼苗具2片真葉時移栽4厘米盆。播種苗需4~5年才能開花。

培育管理:西洋杜鵑的栽培管理方法簡單易行,只要摸透其脾性,并不如傳聞中那般困難,其花特點是:喜陰涼、潮濕、施肥易談不易濃,耐寒怕悶熱。

花期管理:西鵑開花時放室內通風處,可開花1月之久。西鵑于7—8月孕蕾,秋后入溫室,維持20℃則可半月開花,據此可使其在元旦,春節開花。花后應摘除殘花,加以修剪,妥為保養。西洋鵑的管理主要是當心夏天,特別是高溫天氣。

一定要放在陰涼通風處,每天澆一到二次水,保持花盆不干就行。西洋杜鵑耐寒春秋季最好養,冬天零下五六度放在室外凍不死。溫度高低與開花早晚有關,一般天冷了將花移至室內,窗臺或靠窗處,見點光就行,無需搬進搬出,一直可至春天,盆土保持不干不澆,澆必澆透,澆水時葉面也噴點水。

西洋杜鵑的病害防治

褐霉病:易受褐霉病危害,尤其在高溫多濕的梅雨季,必須及早預防,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夏秋季易受紅蜘蛛和軍配蟲危害。

紅蜘蛛:紅蜘蛛多發生于夏秋為害葉片,使葉片呈灰白色,可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軍配蟲常發生于8~9月,危害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直接影響樹勢。發現危害初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西洋杜鵑的園林用途:西洋杜鵑在中國多為盆栽,由于它植株低矮,枝桿緊密,葉片細小,又四季常綠,通過修剪扎型,還可制作各種風格的樹樁盆景,顯得古樸雅致,更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