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玉蘭為落葉大灌木。花枝開展。葉互生,倒卵形,尖端短而突尖。花大,單生枝頂,白色有香氣,等片與花瓣相似,每三片排成一輪,呈鐘狀。聚合果圓筒狀,紅色至淡紅褐色。
果成熟后裂開,種子具鮮紅色肉質狀外種皮。 同屬植物我國有30余種,均為優美的觀花樹木,各地常見栽培的有:白玉蘭、黃玉蘭、如意玉蘭、二喬玉蘭等。紅玉蘭的花語:象征芳香情思,俊郎儀態。
形態特征:紅玉蘭的花先葉開放或很少與葉同時開放,大型,鐘狀;花萼片3,披針形,淡紫褐色,長2—3厘米;花瓣6,長圓狀倒卵形,長8一10厘米,外面紫色或紫紅色,內面白色;花絲和心皮紫紅色;花住1,頂端尖,微彎。紅玉蘭的葉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0—18厘米,寬4—10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背面沿脈有柔毛。
紅玉蘭的聚合果長圓形,長7—10厘米,淡褐色。紅玉蘭的花期4—5月。玉蘭(Magnolia denudata)又名木蘭、白玉蘭,木蘭科,木蘭屬。是我國著名的觀賞植物和傳統花卉,樹大花美,為庭園中名貴早春花木,栽培歷史悠久。
生長習性:紅玉蘭原產于中國中部各地,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對溫度很敏感,南北花期可相差4~5個月之久,即使在同一地區,每年花期早晚變化也很大。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在一20度條件下安全越冬。
玉蘭為肉質根,故不耐積水,低洼地與地下水位高的地區都不宜種植,根際積水易落葉,或根部窒息致死。肉根根系損傷后,愈合期較長,故移植時應盡量多帶土球。最宜在酸性、富含腐殖質而排水良好的地域生長,微堿土也可。
紅玉蘭的栽培技術
育苗與移栽:播種苗出土后l~2年的盛夏季節,需適當遮陽,入冬后,在北方地區還應防寒。移栽時不傷根系,大苗栽植要帶土球,挖大穴,深施肥,適當深栽可抑制萌蘗,有利生長。移植時間以萌動前,或花剛謝、展葉前為好。
施肥:除重視基肥外,酸性土壤應適當多施磷肥。花前與花后的追肥特別重要,前者促使鮮花怒放,后者有利于孕蕾,追肥時期為2月下旬與5月份。
水分管理:夏季是玉蘭的生長季節,高溫與干旱不僅影響營養生長,并能導致花蕾萎縮與脫落,影響來年開花,故灌溉保墑應予重視,尤其在重點景區,更應保持土壤經常濕潤。
整枝修剪:修剪期應選在開花后及大量萌芽前。應剪去病枯枝、過密枝、冗枝、并列技與徒長枝,平時應隨時去除萌蘗。剪枝時,短于15厘米的中等校和短枝一般不剪,長枝剪短至12厘米~15厘米,剪口要平滑、微傾,剪口距芽應小于5毫米。由于玉蘭的枝干愈合能力較差,故除十分必要者外,多不進行修剪。
紅玉蘭的繁殖方式:紅玉蘭的繁殖方法是播種、嫁接、扦插、壓條與分株繁殖。以果實變紅并綻裂為采種適期,種子剝出晾干后進行沙藏,于次年3月,在室內點播,約20天出苗,5月移入苗床或苗圃,兩年至四年可出圃定植。
嫁接用野生木蘭或白玉蘭作砧木,于春季萌芽前切接或劈接,5月至8月用芽接。家庭少量繁殖,宜用高空壓條法,選用健壯且形狀好的枝條,在節下進行環狀剝皮,深達木質部,內用苔蘚或素土,外用塑料薄膜裹好捆緊,經常保持基質濕潤。春季壓的秋后切離,秋季壓的次年春季切離,另植。
紅玉蘭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紅玉蘭的樹皮、葉、花蕾均可入藥;花蕾曬干后稱辛夷,氣香、味辛辣,含檸檬 醛,丁香油酚、桉油精為主的揮發油,主治鼻炎、頭痛,作鎮痛消炎劑,為我國二千多年傳統中藥,亦作玉蘭、白蘭等木蘭科植物的嫁接砧木。
紅玉蘭不僅花大而艷美,花姿婀娜,氣味幽香,觀賞價值高,病蟲害少,而且其花蕾名辛夷,歷來是中醫治鼻病的主藥,于花前蕾期采摘,置通風良好處陰干備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治療鼻病的療效作了肯定的論述。
現代研究證明,辛夷所含的揮發油對鼻粘膜血管有收縮作用,并能促進分泌物的吸收,從而改善鼻孔通氣功能。治急慢性鼻炎、鼻竇炎,可取辛夷、蒼耳子各10克,用紗布包煎,取其濃縮汁滴鼻,每日3、4次,療效好。
辛夷供作藥用的部分是花蕾,木蘭科有數種木蘭植物花蕾有毛,都當成“辛夷”來使用。因此“辛夷”所指的植物應該不只一種,只不過最常用的是紫玉蘭,其余的尚有玉蘭等等。
據《中國花經》介紹,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保存完好的藥物辛夷,經鑒定就是玉蘭的花蕾。又《古人詠百花》收有清趙執信《大風惜玉蘭花》,有句云:“苦為辛夷酌一杯”,也是指玉蘭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