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竹又叫彎竹,中文學名富貴竹,別名辛氏龍樹、竹蕉、萬年竹,萬壽竹、距花萬壽竹、開運竹、富貴塔、竹塔、塔竹,放在文昌位又叫文昌竹(通常放4支)。屬假葉樹科龍血樹屬。原產于非洲西部的喀麥隆。
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2.5米高以上,如作商品觀賞,栽培高度為80~100厘米為宜,多栽培于園圃中,喜陰濕,莖葉肥厚,其品種有綠葉、綠葉白邊(稱銀邊)、綠葉黃邊(稱金邊)、綠葉銀心(稱銀心)。
主要作盆栽觀賞植物,觀賞價值高,并象征著"大吉大利",名字也是因此而出的,在1970年代后期被大量引進中國作觀賞之用,現為中國常見的觀賞植物,也頗受國際市場歡迎。
轉運竹近兩、三年才開始流行的新品種,由廣東省臺山市海宴鎮的花農發明和推廣,在栽培和加工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而生產成本較高。
不過由于其造型變化多樣(有螺旋型、心型、8字型…等),組合后可觀賞性較高,且人們寄望她能轉來好運,故深受人們所愛,市場占有額居開運竹之上,是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富貴竹產品。
轉運竹的形態特征:轉運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2.5米高以上,如作商品觀賞,栽培高度為80~100厘米為宜,多栽培于園圃中。轉運竹莖干直立,株態玲瓏。
莖干粗壯,高達2米以上,葉長披針形,葉片濃綠,生長強健,水栽易活。其品種有綠葉、綠葉白邊(稱銀邊)、綠葉黃邊(稱金邊)、綠葉銀心(稱銀心)。
綠葉轉運竹又稱萬年竹,其葉片濃綠色,長勢旺,栽培較為廣泛。一般多用于家庭瓶插或盆栽護養,特別是從臺灣流傳而來的“塔狀”造型,又名“開運竹”,觀賞價值高,頗受國際市場歡迎。
轉運竹粗生粗長,莖桿挺拔,葉色濃綠,冬夏長青,不論盤栽或剪取莖干瓶插或加工“開運竹”、“彎竹”,均顯得疏挺高潔,莖葉纖秀,柔美優雅,姿態瀟灑,富有竹韻,觀賞價值特高。
生長習性:轉運竹性喜陰濕高溫,耐陰、耐澇,耐肥力強,抗寒力強;喜半陰的環境。適宜生長于排水良好的砂質土或半泥砂及沖積層粘土中,適宜生長溫度為20—28℃,可耐2—3℃低溫,但冬季要防霜凍。夏秋季高溫多濕季節,對富貴竹生長十分有利,是其生長最佳時期。
轉運竹對光照要求不嚴,適宜在明亮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曝曬會引起葉片變黃、褪綠、生長慢等現象。所以在大田栽植,應搭1·7—1·8米高的遮陽網蔭棚,以75%遮光率為宜。
創造半陰陽、散射光照的環境。尤其是4—9月,要避免強光照直射,曝曬或過干旱,否則易使葉面粗糙,枯焦,生勢弱,葉片缺乏光澤,降低觀賞價值。
在生長季節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并常向葉面噴水或灑水,以增加空氣的濕度;遇大雨應排清田間積水,以防倒伏。冬季要注意防寒、防霜凍,溫度在10℃以下葉片會泛黃萎落。此時,土壤應干干濕濕為宜,但不宜干旱,也不宜過濕,要減少澆水和停止施肥。
轉運竹的栽培技術
土地選擇:由于轉運竹是喜陰濕的觀賞植物,為此,要加速其生長,縮短生產周期,創造更佳的經濟效益,就要選擇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水稻田栽培為宜。
搭建遮陽棚:搭建遮陰棚即是蓋遮陽網,稻田四周用木柱或水泥樁搭架,木柱要求高2.4米,深埋0.4米,若按20平方米用四條木柱(或水泥柱)計,每畝約需木柱30~35條,棚頂面上用鐵線或尼龍繩系緊。然后按每畝10捆塑料遮陽網(寬1.5米/100米55元/捆),蓋好遮陰,再用泥龍繩四周系好即成。
精細整地,合理密植:整地時畦面高度為15~20厘米,畦面寬120~150厘米,畦溝25厘米。每畝施30擔腐熟農家肥充分把平后,插植株苗,種植規格以8×5寸或6×5寸種植。
每畝可種1.5~2萬株以上,一般種植不要過密,栽植深度以2.5~3.5厘米為好,(即種苗4個節位,插植2個節位即可),保持適當的空間,以便通風透光。
科學施肥,加強管理:轉運竹無論在坡地、半旱水田都能生長,為加速其生長,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為此,要抓好:
施足基地:插植時,畝施腐熟農家肥30~40擔,撒施15~20公斤(N:P:K=15:15:15)復合肥與農家肥耙均勻,然后插植。
適施苗肥:植株種植20天后,開始透發新根,可淋一次糞水30~40擔/畝,30~40天后,視苗的生長情況,追施一次攻苗肥,一般以復合肥為主,畝施復合肥15~20公斤,施后培土、當植株長至35~45厘米高時,需要養分也增多,是植株生長始盛階段。
因此,此期追肥要重施,畝施復合肥25~30公斤,尿素10~l5公斤為宜,同時可結合噴施根外肥,用新枝素或噴施寶等植物生長素噴施,以促進生長平衡,葉茂莖粗,提高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