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梅(學名:Hypericum patulumThunb. ex Murray)為藤黃科半常綠或常綠小灌木,小枝紅色或暗褐色。葉對生,卵形、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期4月-7月,果期7月-10月。花單生枝端或成聚傘花序,花直徑4厘米-5厘米,金黃色,雄蕊多數,連合成5束,金黃色。

形態特征:金絲梅的葉具柄,葉柄長0.5-2毫米;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6厘米,寬0.5-3厘米,先端鈍形至圓形,常具小尖突,基部狹或寬楔形至短漸狹。

邊緣平坦,不增厚,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較為蒼白色,主側脈3對,中脈在上方分枝,第三級脈網稀疏而幾不可見,腹腺體多少密集,葉片腺體短線形和點狀。

金絲梅的花瓣金黃色,無紅暈,多少內彎,長圓狀倒卵形至寬倒卵形,長1.2-1.8厘米,寬1-1.4厘米,長約為萼片1.5-2.5倍,邊緣全緣或略為嚙蝕狀小齒,有1行近邊緣生的腺點,有側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多少圓形至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約50-70枚,最長者長7-12毫米,長約為花瓣的2/5-1/2,花藥亮黃色。

金絲梅的蒴果寬卵珠形,長0.9-1.1厘米,寬0.8-1厘米。金絲梅的種子深褐色,多少呈圓柱形,長1-1.2毫米,無或幾無龍骨狀突起,有淺的線狀蜂窩紋。金絲梅果期8-10月。金絲梅花期6-7月。金絲梅的花語:討厭悲傷

金絲梅的繁殖方式:經繁育試驗,金絲梅可采用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播種繁殖,當需大量苗木時,可采用組培繁殖。

播種法:在每年8-9月果實成熟期進行,選取生長良好的金絲梅進行采摘,待蒴果干燥后揉搓出種子,風干后所得純凈種子備用。一般在低溫下袋裝貯藏,播種前用溫水浸種1-2天可明顯提高金絲梅種子發芽率。

要求深耕細耙,施足底肥,做成1.0-1.5米寬的平畦,等待播種。可春、秋播,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或4月初進行播種,選無風天氣,最好播種后2-3天無大雨或暴雨,采用條播或撒播均可,覆表土1厘米左右,床面蓋草并灑水澆濕,播后10天出苗,20天左右出齊。

扦插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的1~2生枝條,剪成10-15厘米長的插穗,剪口上平下斜,并用生長素或生根粉浸泡處理。金絲梅苗床應澆透水,待水落后即可扦插,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插深為插穗長的2/3,管理以灌水、松土、除草為主。

以河沙或珍珠巖為扦插皋質,扦插成活率較高;以枝條中上部位做插條,扦插苗根系的牛長發育情況較好;用吲哚丁酸處理對扦插成活及扦插苗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行金絲梅扦插繁殖時,以河沙或珍珠巖為扦插基質,采用新梢中上部作為插條,經吲哚丁酸處理町獲得較高的成活率以及較高質量的扦插苗。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栽培時進行。分株一定要帶土球,這樣有利成活。采挖分株苗木可用尼龍袋包裹金絲梅根系或直接栽于花盆內,盡量不要金絲梅的破壞根系,一邊采挖,一邊包裝, 采挖包裝完后及時運輸,經常澆水,有利于成活。

組織培育

獲取材料:選金絲梅當年生幼嫩枝條,在流水中沖洗干凈,剪成3厘米長,用濾紙吸取多余水分,在超凈工作臺上用70%的酒精浸泡20秒,用無菌水沖洗3遍,再轉入0.1%的升汞溶液中震蕩5分鐘,用無菌水沖洗5遍,然后置于高壓滅菌過的鋪有濾紙的小磁碟中,剪成0.5-1.0厘米含有一個芽的小莖段,接種在分化培養基中進行培養。

叢芽誘導:無菌小莖段在分化培養基上20天后莖節處逐漸分化出叢芽,30天后芽長1-2.5厘米。這時將所得的簇生嫩芽莖剪下,切成1厘米左右小段轉入增殖培養基上培養,40天時平均苗高3-4厘米,增殖系數6~8倍。

生根移栽:當金絲梅芽苗長至2-3厘米高時,剪下嫩莖轉人生根培養基中,2周后每株生根3~5條,生根率達99%。將生根后的試管苗不開蓋在溫室中置5天后,開蓋置2天,取出洗凈后在清水中浸泡2-3小時。

移栽于蛭石、河沙、森林土(5:1:3)的基質中,用塑料薄膜覆蓋,搭遮蔭網防止陽光直射,濕度保持90%左右,10天后撤除塑料薄膜,新根新葉開始發育,成活率為93.6%。

20天后將成活的幼苗移至森林土、田園土(1:1)基質中,株行距為10厘米X15厘米,注意水分和光照,15天后成活率為98%,當移栽苗長至15-20厘米時,帶土移栽至大田,灌足水,緩苗1周后便開始旺盛生長。

藥用價值:全株藥用,中藥名芒種花、細連翹、土連翹,性苦、寒,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利尿通淋及催乳等功效。根藥用,能舒筋活血、催乳、利尿。主要功能:清熱利濕解毒;疏肝通絡;祛瘀止痛。主濕熱淋病;肝炎;感冒;扁桃體炎;疝氣偏墜;筋骨疼痛;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