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又名金盞花,為菊科金盞菊屬植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喜光照,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在干旱、疏松肥沃的堿性土中良好生長,耐瘠薄,常用于花壇擺花。

金盞花古代西方作藥用或染料,也作化妝品或食用,葉和花瓣可食用,作菜肴的裝飾。原產于南歐。具有藥用價值消炎抗菌 清熱降火 治青春痘,痤瘡。金盞菊花期12-6月,盛花期3-6月。瘦果,呈船形、爪形,果熟期5-7月。

金盞菊的形態特征:金盞菊株高30~60cm,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白色茸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全緣,基生葉有柄,上部葉基抱莖。

金盞菊頭狀花序單生莖頂,形大,4-6cm,舌狀花一輪,或多輪平展,金黃或桔黃色,筒狀花,黃色或褐色。也有重瓣(實為舌狀花多層)、卷瓣和綠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種。

金盞菊的生態習性:金盞菊喜陽光充足環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松、肥沃、微酸性土壤最好,能自播,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金盞菊耐瘠薄干旱土壤及陰涼環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金盞菊的栽培技術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枝下面的4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量也多。

濕度管理: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干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

溫度管理:喜歡溫暖氣候,忌酷熱,在夏季溫度高于34℃時明顯生長不良;不耐霜寒,在冬季溫度低于4℃以下時進入休眠或死亡。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一般在秋冬季播種,以避免夏季高溫。

光照管理:春夏秋三季需要在遮蔭條件下養護。在氣溫較高的時候(白天溫度在2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養護,葉片會明顯變小,枝條節間縮短,腳葉黃化、脫落,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的狀態。

在冬季,由于溫度不是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于它進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開花、結實。開花期放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10~15天),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以利于植株積累養分持續開花。

肥水管理: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后,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干燥:

春秋兩季:這兩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夏季:夏季高溫期它往往進入休眠狀態,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3~5天,放在室內養護的4~7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晚上保持葉片干燥。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修剪:每兩個月剪掉一次帶有老葉和黃葉的枝條,只要溫度適宜,能四季開花。

生長規律:金盞菊植株矮生、密集,花色有淡黃、橙紅、黃等,鮮艷奪目,是早春園林中常見的草本花卉,適用于中心廣場、花壇、花帶布 ;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3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后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

播后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后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沖起來早春正常開花之后,8月下旬秋播盆內,降霜后移至8-10℃溫度下培養。

白天放室外背風向陽處,嚴寒時放在室內向陽窗臺上。一周左右澆一次水,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加一次復合液肥,這樣到了隆冬季節即能不斷開花。

病害防治:金盞菊常發生枯萎病和霜霉病危害,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防治。初夏氣溫升高時,金盞菊葉片常發現銹病危害,用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早春花期易遭受紅蜘蛛和蚜蟲危害,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